家庭防災卡樣式

臺灣地理環境特殊,無法避免颱風與地震等天然災害之發生,屬於高災害潛勢地區。一旦發生大規模災害,交通、通訊往往相當混亂且可能中斷,家庭成員的團聚,常常會有所困難,此時凸顯『家庭防災卡』的重要性。運用聯絡簿上『家庭防災卡』透過家長、學童的共同參與討論及填寫,於災難發生時便於聯絡親人,更因彼此互動及參與防災教育課題,讓防災意識向下扎根。

以下就家庭防災卡重要性及使用來做說明:

目的:

📌大規模災害發生時,交通、通訊往往相當混亂且可能中斷,家庭成員的團聚,變得急迫卻又困難,學校若於開學之初,即將「家庭防災卡」以連絡單的方式,由學生攜回家,與家長共同填寫,每個家庭有自己各別的內容,平常隨身攜帶於背包、鉛筆盒、身上等,以便於災時家人團聚及聯絡。

📌觀之過去重大災害發生時,家人互相找尋不但困難,甚至增加了政府救災的負擔,便可瞭解「家庭防災卡」的重要性。

📌每個家庭只要花一點時間,一起討論,有了共同的默契,萬一發生大災害,對家人一定有相當大的助益。避免家人互尋的問題,變成救災單位的負擔,讓救災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。

📢執行作法:

💡緊急連絡人:

災害發生時,尋找家人或集合有困難,可以知道向誰聯絡求助,但應事先安排好;小災害時,可以找住較近的親友協助,但大災害時,可能需要外地的親友幫忙。

💡約定通訊方式:

🏦學校欄位:學校於災害發生時通知家長之約定通訊方式,該約定方式應請學校統一制定,俾對外通知家長,其中包含採用何種通訊軟體,以及設定通訊軟體群組(班級群組或是全校對外官方帳號),或以簡訊、社群媒體等多元方式告知家長。

👉本校統一由 學校首頁慈文國中告知家長👈

🏡家庭欄位:學生本人在災害發生時聯繫家長之約定通訊方式,如網路暢通時,可採用通訊軟體;如網路不暢通時,可採簡訊等方式聯繫。

☎約定電話為方便親友記憶使用,事先約定好的電話號碼,以家戶電話(含區域號碼)或手機號碼為佳。詳情可上 教育部防災教育資訊網站 瀏覽。

💡約定集合地點(以因應地震災害為主):當災害發生時,與家人臨時集合的地點,由家長及學生討論自行決定,應選擇安全適當之公園、綠地或空地集合。例如:巷口的公園、轉角的空地、社區外的綠地或是○○站牌等…地點可視實際狀況自行增刪。若重大災害發生需要臨時留置時,可到離家最近的避難收容處所,本市避難收容處所及防災公園資訊可至 桃園市各里防災避難所查詢查詢

但要注意避難收容處所並非常態開設,前往避難收容處所避難時,請先確認是否開設。

📢家庭防災卡使用說明:

  1. 請同學於學年開始時,上網下載家庭防災卡,除印製於聯絡簿填寫,若能讓學生隨身攜帶,更能於突發狀況時使用。
  2. 緊急聯絡人應由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填寫,得填寫父母親、監護人、親戚或前述之友人,以填寫2人以上為原則。
  3. 約定集合場所(地點)以因應地震災害為主,得依在地化災害特性填寫或增列。
  4. 學校將指派人員每年定期檢查一次家庭防災卡。


 

校園防災疏散地圖


 

災害防治編組表

 


防災教育說明

 近年來,「減少災害風險(Disaster Risk Reduction, DRR)」概念逐漸成為國際上災害管理主流,希望透過減災預防措施降低天災損失(UNISDR, n. d.)。為確保高品質之基礎教育以及兒童生存和保護權利,發展出「全方位校園安全(ComprehensiveSchool Safety)」架構,以安全的學習設施(Safe Learning Facilities)、學校災害管理(School Disaster Management)、降低風險與韌性防災教育(Risk Reduction andResilience Education)做為校園安全三大核心,分別從硬體、制度與軟體著手,首重避免傷亡,面對預期災害也要持續推動教育,並透過教育建立具備氣候智慧的防災文化。

教育部提出「防災校園2.0」的概念構想,自 108 年起由 4 個面向進行學校能力強化:

跳脫標準答案思維,活用判斷原則思考

防災與其他學科連結,發展學校特色

以體驗激發有感度,整合多元資源協助教學

防災不能急,必須跟真實生活連結

整體構想以健全全面性校園安全(安全學習設施、校園災害管理、防災教育)為核心理念,以「韌性建構,防災校園」為願景。

地震來時我不怕-防震知識一把抓


地震的第一時間該如何應對?